讀冊

《像海洋一樣思考》|島嶼終究要回歸海洋

臺灣,一座位於太平洋西鍊的小島,在世界地圖上勉強指認得出,人口總數不算多,人口密度不算低,小小的一座島,卻是世界第二十一大經濟體。有人,說我們是福爾摩沙;有人,說我們是華人世界的一座民主燈塔。無論外界如何看我們,我們終究要回應那個直搗內心的詰問:我們是誰?我們要往何處去?

台東海岸 © yingxuanhung.com

《像海洋一樣思考》

  • 作者:花亦芬
  • 出版:先覺
  • 出版日期:2017/11
之所以為國

何謂國家?你可以用千百種定義來定義它,也可以賦予一些冠冕堂皇的名義,去擴張,或去消滅,歷史上不乏這樣的紀錄,而現代更不缺活生生的例子。一個國家的形成,可以是血緣的繼承的組合,或是多元民族朝著同一目標邁進的結果。政權的掌控者,握有聲音主導權的人,可以以國族、民族主義為號召,製造「同國」即「同族」的假象,不論這世界是多麼複雜,或是忽略同族不見得同文化的事實,甚至反過來,傷害、侵略其他國家的利益,只為了他們「之所以為國」的定義。表面上搖著同族終歸統一的大旗,實際上是為了滿足獨裁者永無止盡的慾望。作者所述的「性別文化意識」給人新的想法,看雄性領導人在父族文化血統基礎上的思想,如何影響國族主義及永無止盡的併吞慾望。

國家並非由同一祖先的後代建構起來的,而是不同人群遇合後一起攜手打造出來的。

《像海洋一樣思考》

這段話,我認為正恰恰符合台灣的組成。台灣目前有官方認定的十六族原住民,也有從各地在不同時間移民而來,在島上交會的客家人、閩南人、中國各省移民,及新住民。台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,包容讓這座島上的居民可以安居而定,彼此摩擦、共榮的過程,讓我們從學習中成長,開放與關懷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特質。又如下面這段話:

(他們)不再認為明確去定義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根源是必要的事。反之,他們放棄傳統思維框架,……取而代之的,是對建立符合人性社會真正的關懷。他們認為,生態環保、民主多元、性別平等、尊重人權等普世價值,才是一個健康的國家在永續發展上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。

《像海洋一樣思考》

在各式各樣的議題上,即使不足,但台灣都正朝著世界普世價值邁進,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,在看世界的同時,不能忘了我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。這不僅是我們須努力的方向,也是我們難能可貴的地方。當我們落入一些別人(或我們自己)為我們設下的窠臼當中,混亂與對立像海浪一樣一波未平。但還好,我們是擁有民主的國家,只要還有持續的對話,只要最終都是走向相同價值的道路,即使不同,但都是帶著相同的目標前進。

誰在述說關於你的歷史?

讀歷史的時候,大概許多像我年紀的人一樣,被細小瑣碎的單一事件攫住,無法以更宏觀的視角來閱覽台灣。光是什麼年代發明了造紙術,哪個皇帝登基的細節,常常就弄得昏天暗地。《像海洋一樣思考》作者以瑞士的課綱作為例子,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——歷史該以誰的眼睛出發?

以瑞士的課綱來說,學生並非是按照年代先後學習的;而是先抓住重要概念,再以世界各地的重要歷史作為例子。比如,如果談到帝國主義的侵略,你要談到歐美國家如何先後殖民世界各地,也要談到二戰時日本如何侵占亞洲各個國家。講到獨裁或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事件,當然不能不提德國的納粹暴行,或是21世紀的現在進行式。但在這其中,基本上都是以瑞士原住民的角度出發,到接觸各個大帝國之間的互動、影響等。我認為這相當值得台灣借鏡,從台灣原住民或是福建沿海的閩南人、客家人角度出發,看這些後來形成我們社會主要成員的族群如何在帝國下生活,或是彼此互動的過程,想必會更加立體,又會更加幫助我們了解自身吧?

但述說者可以變,想掩蓋的,想顯露的歷史可能各不相同,若我們都只是普通的接受者,該如何自處?所以就如同瑞士歷史課綱裡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閱讀史料的能力,我們不該只做為三手、四手的被動學習者,而是主動出擊,在這些脈絡中想辦法挖得更深,觀察這些紋理,找出隱藏的線索。

「誰掌握了過去,誰就掌握了未來;誰掌握了未來,誰就掌握了過去。」

——願我們都不停止思考。

軒,台南孩子,母語是台語跟中文,持續努力英文、韓文跟德文。 興趣是爬山、閱讀、學語言、旅行、吃美食跟正在努力的烘焙。 常不切實際的想哲學和存在問題,不久前才想透人生的意義即是存在。

留下一個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