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戒除塑膠的健康生活指南》|當我們喝下湯,容器也成為我們
早上到早餐店買早餐,老闆順手給了免費的塑膠袋。中午買便當,熱熱的食物裝在有塑膠塗層的便當紙盒裡,或是到麵店包個熱呼呼的湯,提回家很方便。這些應該是很多人的日常,可是在我們為了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方便而使用塑膠的同時,卻有意無意地把健康與環境置於不顧。
當我們喝下湯,容器也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。
身在台灣的環境中,上述就是許多人的日常。在我開始工作,自己帶便當之前,這些也是我的日常。雖然知道塑化劑對人體有害,會造成這個那個賀爾蒙之類的紊亂,但還是未意識到到底危害有多大。因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啊,早就習慣了。當然身邊還是有比較具有環保意識的朋友,自己帶環保餐具、環保吸管,甚至買了矽膠做的餐盒。林林總總的環保商品還真不少。從大學以來,我也漸漸加入環保的行列,除了最基本的叉匙筷子外,進入職場後我也自己用玻璃餐盒帶便當,購物也用環保袋。環保的確很重要,而且比起一下子為環保而造成生活巨大不便,或是不符合原來的生活習慣,我認為環保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做到就好了。可是問題是,減塑或無塑,並不只是為了環保。還有健康與長命百歲。

《戒除塑膠的健康生活指南》
- 作者:Jay Sinha, Chantal Plamondon
- 出版:光現出版
- 出版日期:2019/08
用塑膠會怎樣?
台灣人或多或少都有環保意識,除了回收工作以外,許多人也會把塑膠回收再利用,或是寶特瓶多用幾次再丟掉,一次性的塑膠袋也拿來裝這個裝那個的。另外,市面上也有很多使用再生塑膠製成的衣物。把原來是垃圾的東西拿來再利用,這樣看起來好像很環保,但使用塑膠本身對環境就是危害。每一次清洗和使用,就會讓不穩定的塑膠分解成微小的塑膠粒子,最終流到海洋,到生物的胃裡,再到食魚的人類胃裡。這是一場全面性的浩劫,誰都跑不掉。更別說那些老生常談的,添加到塑膠製品的化學添加物,比如塑化劑、發泡劑、阻燃劑、潤滑劑等,在使用過程中直接接觸我們的皮膚、我們的飲食。像在商店購買物品後獲得的熱感應紙(例如收據),其實就含有人人皆知是劇毒的雙酚A。還有家庭主婦夫們使用的不沾鍋,也含有致癌的物質。當然還有含有三聚氰胺,現已被政府禁用的美耐皿餐具。更嚇人的是,各位登山者愛用的防水Gore-tex材質,及常用於增加衣物彈性的萊卡,或是紙袋,都含有致癌的聚四氟乙烯。還有許多沒想到的地方,例如紙便當盒及鐵鋁罐的塗層、化妝品的香精,其實都使用到了塑膠。這些會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(EDC),會模仿天然的賀爾蒙,之後卡進荷爾蒙受體取得主導權。
關於標榜「環保」的真相
就像前面所說的,使用塑膠本身對環境就是危害,即使標榜使用再生塑膠製成的物品,還是改變不了它還是塑膠的事實。另外,許多標榜不使用如BPA(雙酚A)等有毒化學物質,其實是用另一種塑膠取代,在對消費者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,這種「漂綠」的做法一點也不健康環保,僅僅是換湯不換藥。還有看起來真的很環保的氯丁橡膠(Neoprene)環保袋,絕對是打著可回收、環保的名號,卻在降解(polymer degradation)時會對人體的肺造成危害。即使標榜可生物分解,也必須小心所謂「可生物分解」,究竟是什麼條件下才可分解,是真的天然到可直接被微生物分解,還是其實是在極小的條件下,玩文字遊戲的漂綠做法?最讓我衝擊的是矽膠。市面上各大環保產品,尤其是餐具、餐盒之類會與食物直接接觸的物品,無不使用矽膠作為塑膠的代替品。可是萬一這個矽膠非醫療級或食用級,還在高溫下與食物融合(例如矽膠鍋鏟),並對人體造成危害,那到底算什麼環保呢?看到這邊大概已經累了,我們的生活怎麼可能不用到塑膠?難道我們的體內已經累積那麼多有害物質而我們不自知嗎?那麼,到底該怎麼辦?
戒除塑膠的健康生活
書中提供了相當實用的方法。的確生活中幾乎每一部分都會使用到塑膠,不過就如同我自己的原則,其實在能力範圍內還是可以盡量戒除塑膠。便當盒、餐具使用玻璃或不鏽鋼甚至鈦,蓋子雖然不得不使用塑膠,但也盡量選用材質是相對安全的聚丙烯(PP,2號)和高密度聚乙烯(HDPE,2號和4號)。購買衣料物之前看材質要成為習慣,盡量避免尼龍、聚脂纖維,天然絲或棉、美麗諾羊毛都很不錯。從日用品中也能盡量減少塑膠製品,例如我把罐裝洗髮乳換成洗髮餅(使用過後,發現其實相當不錯!),或是最簡單的買大公升裝的產品。另外,我也把塑膠牙線換成天然絲,塑膠牙刷換成竹製產品(現在的環保牙刷其實都做得不錯)。雖然在替代塑膠產品的過程中,一定會付出更多的成本,也就是綠色溢價(green premium),可是我覺得重要的是,必須思考這麼做到底值不值得。三令五申,我個人的原則就是這些行動都是在能力範圍內的。如果只是一味跟風購買環保產品,我自己覺得是撐不久的。當然,許多人平常就會自備環保杯、環保吸管等等,這些也是很好的行動吧!
把塑膠製品換成天然的選擇,採取主動意識,在購買前就把產品的材質摸清楚。除此之外,我覺得在書裡還有提到非常重要的原則——事前規劃。雖然我具有健康的環保意識,可是在日常生活中,總是有那種「不小心就取得塑膠」的時刻。因為塑膠無所不在而且價格低廉,老闆多給我兩個塑膠袋也是不會心痛的。因此,找一個時間,好好想想生活中我到底什麼時候可能會用到塑膠,及替代方案是什麼,是很重要的規劃。雖然我不喝手搖含糖飲料,但如果長官忽然請客怎麼辦?我不就得用到塑膠吸管嗎?今天跟朋友去餐廳吃飯,可是真的吃不下了,餐廳裡只有塑膠袋可以打包怎麼辦?我覺得這些是很個人的,什麼時刻會用到塑膠,以及我能不能勇敢拒絕「就這一次用到而已嘛」的念頭,對我來說,反而是最重要的行動。
4R Pledge
Refuse 拒絕拋棄式塑膠製品,
Reduce 減少塑膠足跡,
Reuse 重複利用,
Recycle 回收那些無法拒絕、減少或重複使用的產品

